笔趣阁 > 大国崛起1644 > 第237章放手一搏

第237章放手一搏

笔趣阁 www.biqugen.com,最快更新大国崛起1644 !

    当明军率领大军出城,并夺下军都峰后,汉岱就知道完了,之前的猜测,之前的情报,统统都有问题。

    如果京城真的只有五千明军,对方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,又怎么敢主动出击?

    就算是对方剑走偏锋,想要来个突然袭击,给自己争取一个喘息的时间,那最多也只是一击即走,根本不可能继续将部队留在关外。

    毕竟故布疑阵,也不是这样的做法,俄满联军投入了十万大军,绝对不可能就这样轻易撤退,只需要稍微试探一番,就能知晓对方虚实。

    军都峰是什么地方,俄满联军又岂能不知,明军一旦在此地站稳脚跟,居庸关的压力将大大减缓。

    无论对进攻方还是防守方来说,军都峰都是必争之地,明军没有足够的把握,会轻易出城送死?

    “耶鲁木夫将军,都这个时候了,说这些还有什么意义?难不成我们还有退路?况且,正如汉岱副都统方才所言,明军若真有足够的兵力,早就应该乘胜追击了。所以虽然目前的形势,看似对我们不利,但也并非没有一搏的机会,倒是你我若是再这样相互埋怨下去,而不采取措施的话,就真没有机会了。”郑亲王济尔哈朗终于站出来表态了。

    由不得他不表态,看沙俄人的样子,似乎想要撤军,甚至放弃整个蒙古地区也在所不惜,而济尔哈朗是绝不允许这种局面出现的。

    沙俄人虽然对土地贪婪,但也十分懂得进退之道,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。

    当他们觉得在一件事上有利可图的时候,往往会表现出一副义无反顾的决心,然而当他们知道,要完成这件事,就必须付出足够的代价,这种代价甚至是远远超出完成此事所获得的利润之后,这些人又会十分理智地尽早抽身。

    要不是此次行动的可行性非常高,又是满清在兵力上付出更多,加上拿下大明国都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,否则沙俄人根本不会参与此事。

    可从现在的情形来看,这仗越打越脱离掌控,越打自己这边心里越没底,耶鲁木夫有心打退堂鼓,也不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“我不是不愿继续进攻,但我必须确定有没有成功的机会,目前我们确实处于优势状态,但别忘了,张家口方向,还有两万明军,而且最迟明天中午,应该就会抵达了。这时候我们选择撤退,还很容易,而且现如今对方的国都,闹出了这样大的动静,蒙古境内的敌军一旦知晓这个情况,说不定会紧急回援,如此一来,我们此行也算是为蒙古境内的主力,争取了不少调整战略的时间。可如果继续进攻,并且在明天中午之前,还没能攻破眼前的城池,那么我们面对的,将会是前后夹击的敌军,到时候别说拿下北京城,就算是想要安全撤出去,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”耶鲁木夫洋洋洒洒分析了一大堆。

    老毛子虽说骁勇善战,但那大多是底层的士兵,真正的上层贵族,还是很爱惜自己小命的。

    现在摆在耶鲁木夫面前的,很有可能是一个非生即死的选择,在规定的时间内拿下居庸关,那就是大获全胜皆大欢喜。

    倘若没能拿下,就有可能面临被包围,全军覆没的危险。

    耶鲁木夫手下的士兵,大多都是沙俄农奴,死再多也不可惜,但耶鲁木夫本人也在队伍之中啊,一旦全军覆没,他同样也逃不掉,所以接下来的战斗,容不得他不仔细考虑一番。

    而且但从战略角度来分析,俄满联军即使没能拿下居庸关,但也起到了“围魏救赵”的效果。

    大明国防军大多进入蒙古境内,九边重镇兵力空虚这是不争的事实,只要这十万俄满联军一直在大明边境虎视眈眈,明军为了巩固边关,就不得不从各地,甚至是蒙古境内,抽调军队回援。

    毕竟这次是居庸关,下次有可能是张家口,又或者山海关、嘉峪关.........等等。

    九边重镇如此多关口,如此多卫所,明军总不可能在任何一座关卡中,都驻留一两万的军队吧。

    所以只要这十万俄满联军不出事,明军在蒙古的战事,就不敢太过激进,甚至有可能回援追击这十万大军,以除后患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围魏救赵的目的就达到了。

    “张家口的援军不足为虑,长途奔袭之下,想必火炮这类重武器,短时间内应该上不来,我们手上有两万骑兵,完全可以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,迟滞敌军的增援速度。至于居庸关内的守军,或许汉岱的情报有误,但想来人数不会太多,毕竟整个京城就那么大一块地方,能藏下的军队,最多不会超过一万五!这也与目前的局势吻合,居庸关内若是真有四五万大军,方才就绝不仅仅只是拿下军都峰,而是全面反击了。”济尔哈朗分析道。

    俄满联军此次行动,总共调集了十万大军,但其中有八万都是步兵,只有两万骑兵。

    原本这两万骑兵,是准备留在破关之后,迅速杀向京城的重要机动兵力,现在既然情况有变,那也只能先将这张牌打出去,用来阻击张家口的援军了。

    同时济尔哈朗也明白,居庸关的守军,“虚张声势”的嫌疑更大,这时候再继续犹豫下去,还真有可能让对方获得喘息的机会。

    沙俄主将耶鲁木夫,听完济尔哈朗的分析后,暗自思索一番,这才说道:“我可以将所有部队,交由贵军指挥,但也有一个条件,天亮之前,如果还看不到任何希望,哪怕你们仍旧选择继续进攻,我也会毫不犹豫率领部队撤退!”

    最终,耶鲁木夫还是决定赌一把,同时也给济尔哈朗施加了足够的压力,天亮之前如果还不能让耶鲁木夫看到拿下居庸关的希望,耶鲁木夫绝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撤兵..........

    耶鲁木夫虽然有撂挑子的嫌疑,但交出指挥权后,同样也让两支军队的协同,变得更加紧密起来。

    虽然如今距离天亮还有近十个小时,但济尔哈朗可不敢耽搁时间,拿到指挥权没多久,便再次调集四万大军,对居庸关发起了猛烈进攻。

    同时,因为居庸关有将近两公里的区域,在军都峰的明军打击范围,俄满联军要想做到白天那样的全面进攻,就必须夺回军都峰。

    所以济尔哈朗派遣了一万火枪兵,向军都峰的明军发起了进攻。

    黑夜,对双方火枪兵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影响,明军可以很好地借助黑夜与简易战壕的掩护,从容射杀敌军。

    俄满联军也同样可以借助夜色的掩护,快速接近明军阵地,并利用人数优势,与明军进行短兵相接。

    俄满联军.......确切来说是清军,所有的火器装备,甚至包括战法战术,几乎是完全仿制明军当年的那一套。

    手榴弹不必说,由于技术缺陷,清军只能使用明火点燃的方式,但除了这一缺点,威力方面并不比当年明军使用的黑火药手榴弹差多少。

    燧发枪同样如此,清军通过对当年缴获的明军火器进行研究,不仅弄出了定装弹,更是同样在枪管顶端,预留了一个装备刺刀的接口,几乎是明军新式燧发枪的翻版。

    当年多次受“摇摇枪”的威胁,清军同样对这款武器是又爱又恨,想方设法搞到武器样本后,也于一年前终于仿制成功,成为了清军火器部队中,十分重要的一款近距离速射火器。

    至于弗朗机铳这种大杀器,清军当然也想没放过,但由于制造工艺相对复杂,以及成本太过高昂,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。

    可满清也不傻,全火器部队,那是要保证近、中、远三种威力的武器相辅相成的。

    火炮虽然能保证远程压制,但这种装备,无法保证小股部队的有效打击。

    可以说当时的清军,还没有一款射程超过200米的轻型火器,在远程火器方面,仍有空缺。

    但是清军另辟蹊径,在原本燧发枪的基础上,增大枪管口径,增加枪管长度,利用增加火药填充量的方法,搞出了一款放大版的燧发枪。

    如果李鸿飞在这里,绝对会第一时间认出这种枪械,那就是后世清军在鸦片战争之,以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,十分有名的武器——抬枪。

    抬枪是清代一种重型鸟枪,长1丈左右,重30多斤,其结构除了没有加装刺刀之外,与明军的燧发枪,几乎完全相同,但装药量、射程及杀伤威力远远大于明军的燧发枪。

    抬枪发射时须两人操纵,一人在前充当枪架,将枪身架在肩上,另一人瞄准发射,同时发射完毕之后,装填弹药也得两人合力才能完成。

    即使两人配合再默契,抬枪最多也只有每两分钟三发左右的射速。

    但抬枪的威力,确实比一般燧发枪强大许多,由于是放大版燧发枪,抬枪的口径达到了惊人的21.5毫米,将其称之为炮也不为过。

    抬枪可装填一枚实心弹丸,有效射程可达260米,可以说百米之内被抬枪击中,那基本上可以说是非死即残。

    打哪儿哪儿就是碗口大一个洞,除了手臂与腿脚,其余任何地方挨一下,那都是必死无疑的。

    当然,除此之外,抬枪还可以装备散弹,就像弗朗机铳那样,装备由20~50枚细小钢珠组成的散弹,正面有效杀伤范围,可达十米,散弹有效射程可达180米。

    单就威力与射速方面,兴许还不如弗朗机铳,但架不住对方造价低廉啊!

    抬枪的造价只有燧发枪的2.5倍,约为弗朗机铳的八分之一,也就是说,以大明如今的工业水平,制造一挺弗朗机铳的成本,完全可以制造八支抬枪。

    加上抬枪虽然属于“重型武器”,但整体重量只有弗朗机铳的一半,就快速投入战场而言,抬枪确实比弗朗机铳效率要高不少。

    看来能在另一个时空,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的旧式火器装备,也不是没有它的可取之处的。

    其实在明军进行大规模换装之后,之前还威名赫赫的弗朗机铳,如今也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。

    以往的弗朗机铳,无论从射速、射程、还是威力方面,都是明军轻武器之中的佼佼者。

    可随着“大明一式”正是入役,弗朗机铳的优势开始逐渐减弱。

    “独撅枪”在射速方面,基本与弗朗机铳持平,但一个是单兵装填,一个是双人装填,因此高下立判。

    而射程方面,尽管两种武器都开始使用无烟火药,但“独撅枪”有效射程已经达到了350米,而弗朗机铳的有效射程,却只有240米,甚至比不上清军抬枪使用实心弹丸后的射程。

    要不是为了压制骑兵,这种笨重的弗朗机铳,早就被明军淘汰了,毕竟因为先天的设计局限,无论如何改良,弗朗机铳的成长空间都不会太大。

    这也是李鸿飞急着上马重机枪的原因之一.........

    好吧,言归正传,清军火器部队虽然大多都仿制明军如今的二线部队,但这时候的清军,无论从装备还是战斗意志方面,都不是另一个时空,鸦片战争时期所能比拟的。

    而明军的武器装备,其实也并不比另一个时空,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先进多少。

    真要打起来,很有可能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大战,毕竟俄满联军在人数上,完全碾压大明国防军。

    居庸关上的战斗,一如既往的进入胶着状态,甚至戚红英的教导师接替防线后,隐隐占据了一丝上风,毕竟教导师已经有一半的部队,装备上了“大明二式”后装步枪,其射程与射速,根本不是俄满联军依靠人数优势就能弥补的。

    加上有城墙这个极佳的掩体,俄满联军唯一能做的,就是不断消耗城墙上明军的有生力量,除此之外别无他法。

    于是俄满联军把主意打在了军都峰这支深入的孤军身上。

    若是能顺利吃下这支明军,不但能振奋军心,更能再次将战线拉长,这对俄满联军来说,虽然算不上胜利,但至少也能再次回归到白天的状态。

    居庸关来了多少援军俄满联军并不清楚,但想必战线拉得越长,对明军只有坏处没有好处,否则明军不可能明知道危险,还要主动出关“送死”,不就是为了给居庸关,守住这五分之二的城墙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