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大国崛起1644 > 第一四九章天下大势

第一四九章天下大势

笔趣阁 www.biqugen.com,最快更新大国崛起1644 !

    吴三桂制定的这个逃跑计划,简直是天衣无缝。

    因为事发突然,以至于城内明军探子,根本无法及时传出消息,当施琅得知消息,率领联合舰队封江之时,吴三桂已经带着五百多人,逃到了北岸。

    丢下四十万大军逃走,就连史德威也没想到清军主帅会这样做...........

    鳌拜确实是“大清第一勇士”,但此人在军中威信远远比不上和硕肃亲王豪格。

    满人士兵得知被抛弃,心里虽然不满,但为了自己在后方的家人,不得不随着鳌拜一起拼命。

    可那些汉人降将却不这么认为,他们本就是明朝降将,这会儿再次转投,又有何不可?

    尤其是关宁铁骑,连年征战看不到任何希望不说,如今又被主帅抛弃,他们为了活命,自然不愿继续战斗下去。

    至于原本就留守江西,湖南等地的那些汉人将领,主将或许怕遭受责罚,不敢轻举妄动,但下面的副将、参军之类的,却没有那么多顾忌,甚至有人开始密谋,除掉自己的主将,开城投降。

    凭良心说,明朝当初的覆灭,既不是李自成的骁勇善战,也不是满清真有无敌之军,即使是三方(明朝、大顺朝、满清朝)之间的军事实力对比,那也是明朝占据绝对上风。

    为何明朝最先顶不住?

    第一个原因就是:内部文臣勾心斗角,东林党迫害有志之士,不是将其赶到了李自成麾下,就是迫使对方远走关外,为满清所用。

    另一个主要原因:就是明朝的军户制度,使得士兵为了不至于家族后继无人,在战场上往往以保命为第一要素。

    这仗还没开打,就先考虑投降的事宜,能打胜仗才有鬼!

    士兵的厌战情绪,带动了上面的高级将领,有些未战先逃的将领,由于保存了足够的实力,加之朝廷当时被各种问题弄得焦头烂额,非但不敢责罚这些拥有兵权的将军,更是反过来表彰他们,毕竟人家“保存实力”了吗嘛!

    久而久之,这些将领越发放肆起来,在他们看来,即使吃了败仗,只要手上有足够的兵权,朝廷根本就不敢拿他们怎么样,反之,如果手上没有实力,又吃了败仗的,那么便会成为朝廷杀给猴看的那只“鸡”。

    拥兵自重的风气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不少一腔热血的将领,不是被猪队友出卖,孤军奋战,战死沙场,就是损失惨重,墙倒众人推,为了保命转投敌人。

    文臣被东林党排挤,武将被保守派祸害,这样的明朝怎能不亡?

    如今朱由检重掌大权,隐约有一代雄主的风姿,之前无论被迫,还是跟风投敌的,现在又想转投回来,可以说只要南明能给个明确信息,不追究以前的罪责,那么看清楚局势的汉人将领,绝大部分都会选择转投。

    但朱由检是什么人,在他危难之际,你们各自奔了好前程,如今形势逆转了,还想再回来,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?

    不过为了早日结束战争,让老百姓休养生息,朱由检听取了李鸿飞的建议:只诛首恶,任何投敌的军队,主将绝对不能轻饶!同时只要能将主将的人头献上,那么余下之人,以前的罪过一笔勾销。

    此话一出,等于直接封死了所有降军主将的退路,不管你是被迫,还是投机,只要你敢做汉奸,有一个算一个,宁杀错,不放过!

    出来混,总是要还的.........

    以前为了保命,做出的一切决定,如今必须为此付出代价。

    李鸿飞这招可谓是狠毒之极,副将是什么?那是主将的心腹!

    这则规定一下来,不少降军主将,都开始提防起了自己的心腹,今后这仗还怎么打?

    就拿岳阳守军来说,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,原江西、湖南的汉人守军,内部忽然变得微妙起来。

    甚至有不少汉人副将,被自己的顶头上司,随便找了个借口杀害,一时间人心惶惶,气氛十分微妙。

    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,当前线鳌拜孤军深入之时,那些汉军降将却在后方搞风搞雨。

    首先是关宁铁骑主动出城投降,虽然关宁铁骑仅剩三万多人,但一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精锐,三万关宁铁骑,甚至可顶十万汉军八旗兵。

    有了关宁铁骑这个榜样,不少汉军降兵纷纷效仿,先是一哨、一队地,趁夜小规模叛逃,之后更有一镇总兵王遵坦,于府中饮酒时,被手下参将派人击杀,随后全军出城投降明军。

    而王遵坦的人头,以及府中财物,全都被这名参将,当做“投名状”交由史德威处置。

    一个镇的汉八旗叛逃,加上第二日,这些人居然出现在战场上,而且不是被当做炮灰,只是作为辅助兵种,不过却给城内守军带来了极大的触动。

    第一,明军真的说到做到,只追杀首恶。

    第二,明军不会事后报复,让他们充当炮灰。

    这仗眼看就要打完了,至少清军在长江以南,没有了任何胜算,这时候若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,再等下去就没机会了。

    很快,战场形势逐渐明朗,史德威的部队越打越多,鳌拜的军队越打越少,而且清军内部不稳,不少副将,副统领,无故被杀,就算那些没有反意的将领,在遇到这种情况后,也开始积极谋划起来。

    号称五十万大军的满清,在鳌拜领兵不到半个月时间里,锐减至十万。

    锐减的这四十万大军之中,仅有大约八万满人战死沙场,剩余近三十万汉八旗,都选择了投降。

    “大清第一勇士”也只是匹夫之勇,就算是百人敌、千人敌、万人敌..........

    没有足够的领兵才能,在几十万大军之中,根本算不得什么。

    距离长江水战刚刚过去一个月,豪格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,鳌拜也在最后一战中,被明军火炮炸死。

    此番西征,史德威以伤亡八万人的代价,歼敌六十万,顺带还打残了清军水师,消息传回南京,举国同庆。

    有人欢喜有人愁,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,此刻就是焦头烂额。

    大贝勒代善领兵出征,结果就在长江以北放了几炮,然后灰溜溜退回来,敌人没杀几个,自己倒是丢了一万多士兵(渡江时被火炮击沉战船掉江里冻死或淹死的)气得这位老将连吐了几口血。

    加上此人又上了年纪,结果在返回京师途中,暴毙而亡。

    阿济格与多铎,倒是顺利逃回京师,可此番水战,清军水师舰船毁于一旦,一个都统一个副都统,两人都逃不过罪责,为了堵住朝中大臣的嘴,多尔衮只得下令,革去两人亲王的职位,交由宗人府判决。

    此番南下的大将,有一个算一个,豪格同样也不例外,吴三桂将其带入长江北岸后,豪格明白就算这时候再次返回南岸,那也无力回天了。

    人,有时候确实不怕死,但如果有了活命的机会,谁又愿意主动回去送死呢?

    所以豪格思量一番,决定与吴三桂一同回京复命,殊不知,吴三桂对他的阴谋,才刚刚开始..........

    吴三桂此时手上就剩下五百亲兵,这在满清还混得下去?

    不说别的,倘若豪格回京,他绝对是第一个倒霉的。

    以前豪格不会动他,也不敢动他,毕竟吴三桂手上有兵,又是“领”清兵入关的功臣,多尔衮肯定会保他。

    可现在不同,他手上无兵无势,一个亲王想杀自己,将战败的“黑锅”丢给自己,那简直是轻而易举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情况下,吴三桂只能选择政治投资了。

    摄政王多尔衮与豪格素来存在嫌隙,只要吴三桂主动投靠多尔衮,然后一口咬定,是豪格丢下部将逃命,自己只是奉命行事即可。

    为此,吴三桂在回京途中,多次让亲兵假装土匪,沿途对豪格身边的亲信予以清除,等到二月中旬,豪格抵达京师之时,已成了孤家寡人一个。

    这时,岳阳的那场大战,也传来了最终结果............

    吴三桂与豪格当堂对峙,吴三桂一口咬定,豪格怯战北逃,因为满人将领大多不愿意撤退,才找了吴三桂,让其助他丢下大军偷偷逃走,吴三桂也是迫于压力,不敢出言反驳,只能服从命令。

    清军才入关三年,启用的也大多都是明朝降臣,对于吴三桂自然是各种维护,加上多尔衮有意无意地偏向,豪格最终被以贻误战机,擅离职守等罪名下狱,并于四月初死于狱中,年仅四十岁。

    而吴三桂虽然免除了死罪,但也因为渎职罪,被削去了王爵,降为汉军正蓝旗副都统,成为了一名从三品的先锋大将。

    这样的结果,吴三桂早已料到,他被降职也不是第一次了,如今没兵没权,不给个闲职,反而派到了一线当先锋大将,这等于是给了他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。

    不过这机会,吴三桂打心眼里不想要,明军现在如日中天,双方打起来清军没有丝毫胜算,这后路.........还得再谋划谋划。

    清军此次匆忙应战,死了两亲王,撤了两亲王,贝勒、王爷、大将更是损失无数,多尔衮手上实在是没有可用之人,明军若是兴起北伐,多尔衮估计只能亲自领兵出战了...........

    且不说多尔衮这边愁眉不展,南明倒是举国欢庆,岳阳一战落幕,从此长江以南全境,外加扬州、宿迁、盐城一带,都被明军牢牢掌控在手中。

    尤其是扬州、宿迁、盐城一线,这里今后定然会成为明军北伐的桥头堡,只要时机成熟,大军便可由此出击,反攻中原。

    打下大片土地算不上太高兴的事情,毕竟这些土地,之前就属于明朝,只是被李自成跟满清巧取豪夺罢了。

    南明与满清双方兵力对比发生变化,这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,西征之战,不仅打出了明军昔日的威风,更是消灭了清军过半的兵力。

    加上近三十万降兵,以及云贵地区的十万大军开始接受朝廷改编,南明的军队,一下子从四十万,猛增至八十万,如果算上地方守备部队,以及南京的禁卫军,兵力已经突破了百万规模。

    按照这个势头,就算如今出兵北伐,将满清赶出关外,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

    不过越是到了这个时候,越是不能着急,军队多有军队多的麻烦。

    这些降兵就不必说了,就算是李定国等人的精兵,战斗力也十分有限,还有更关键的一个问题,便是拥兵自重。

    朱由检如今掌握了朝中的主动权,一帮子文臣都老实了不少,但武将的问题,还是比较严重。

    如今除了李鸿飞、戚红英、黄德功、郑成功、王国兴的军队之外,其余的军队还是无法随意调动。

    毕竟这些军队都是刚刚投降,对朝廷还有防范之心,担心朝廷卸磨杀驴,所以这些军队都抱成一团,不肯接受所谓的集团军改编,就连李定国的军队,也有同样的问题。

    李定国倒是愿意接受集团军这个称号,就是不愿意朝廷空降军事主官下来,甚至连参谋人员都不行,而且对朝廷提出的,遣散部分老弱,招募青壮新兵的提议,也是十分抗拒。

    招募新兵倒是没问题,只要朝廷能给钱,招的越多李定国越高兴。

    可是遣散自己的老战友,这让李定国无法接受,以为朝廷是想趁机削弱他的实力。

    有李定国带头,一帮降兵纷纷效仿,对朝廷的军事改革制度,根本就不配合。

    这种军阀势力如果不能有效解决,明军的北伐很可能遇到麻烦,到时候即便获胜,也会因为各个军阀之间各怀鬼胎,从而导致损失惨重。

    要知道现在明朝的军饷制度,与伤残抚恤制度,比之前提高了好几倍,如果样一堆没用的老弱病残,或者战斗时伤亡过重,朝廷好不容易累积的一点积蓄,可能会因为一场战役而赔光。

    所以要想北伐,这内部矛盾还是得尽早解决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