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主神图书馆 > 第一百四十五章 白送过来的竹杠

第一百四十五章 白送过来的竹杠

笔趣阁 www.biqugen.com,最快更新主神图书馆 !

    租界区内洋行林立,宫慕久担心这些洋行走私,便派遣衙役们到租界检查,每十天就要检查一下洋行买办行的仓库,记录其中的货物数量和种类,作为征收关税的依据。

    租界的洋行们慑于宫慕久的淫威,只能接受这种检查,背后不知将宫慕久骂成什么样,但也无法可想。

    租界区内的治安管理权和执法权等,也由宫慕久掌握,这也是无可争议的。

    清政府是在48年发生“青浦教案”后,才开始失去对租界区的各种管辖权,在太平天国时期,就连海关主权都丧失殆尽。

    在“上海土地章程”签署之前,清政府原则上是不允许外国人在我大清购买土地,甚至不允许租用土地建商铺,之前那些洋行私自跟当地农民租赁土地建洋行,理论上是不受清政府法律保护和许可的。

    他国商人到天朝来做生意,既不允许他们买地,也不允许他们租地,这根本是想把人推进到大海里的做法,我大清前一百多年的强横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从这个角度上来讲,此章程的签署的确给了外国人更多居住权,但就此将它视作卖国协议,似乎有些牵强。

    当然,这只是知了的一点学术性想法,没有为宫慕久或巴富尔洗地的想法,如果有人要骂这份章程,可以痛快地骂,知了绝不会出来辩解;或许历史系的专家们对这些事情,有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吧。

    “上海土地章程”的签署本来是件大事情,但因为此时正是洋布危机最为剧烈的时候,大量洋行在倒闭,才使得上海商界对此反应平淡。

    不过,很多有见识的商人都知道,赵大贵手中掌握的县城北边的数千亩土地,特别是被划定租界里的五百多亩土地价值连城,早晚给赵大贵带来丰厚无比的回报。

    斯塔克到上海来,固然有很多私事要处理,但考察一下上海租界区,给香港和英国当局做一些报告,也是必然的。

    赵大贵可是租界的大地主,熟门熟路,带着斯塔克从黄浦江沿岸开始转悠,从洋行林立的商铺区,到自己的东方学院所在的学院区和麦都思建立的麦家圈,都逛了个遍。

    麦都思本身有一定的资金实力,又有赵大贵撑腰,就将原先在定海的医院搬过来,改名为仁济医院,跟存放印刷机的墨海书馆放到一起,又用篱笆围住,被人戏称为“麦家圈”,就是到数十年后也是租界相当重要的建筑。

    斯塔克表面上看着极为纨绔,但实际上极为精明,学识也非常不错,仔细考察这些区域,还跟这里的英国人和中国人聊天,仔细了解情况,特别是对赵大贵的“东方理学院”非常关注,对老师和学生的构成,以及教授的学科和教材等都仔细考察。

    东方学院此时有两百多名老师,学生相对较少,只有一百多人;但是,学院还要负责给造船厂的工人和大贵商行员工讲课,教学任务也不轻。

    因为时间较短,斯塔克也没法对这所学院有太过深入的了解,单是光看到的一些事情,就能让他得到足够的信息了。

    “赵大贵这是羽翼已丰啊。”斯塔克暗中叹气。

    东方学院的整体水平并不高,英国比这强的大学比比皆是,单是凭借学院丰富的藏书和资金支持,就足以让赵大贵手下员工的水平达到非常高的水平。

    “据说赵兄的造船厂在苏州河北岸,能否也过去看看?”斯塔克又提出请求。

    “哦,那也不难。”赵大贵并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。

    赵大贵知道清朝官府一向反对民间聚集太多人,因此特意将造船厂放在较远的吴淞江北部,还将造船厂分为中式船厂和西式船厂两个部分,分别对应不同的船型。

    看完造船厂之后,斯塔克却略微有些失望:“赵兄的造船厂规模倒是很大,但技术水平一般,想造轮船出来,恐怕有些难度吧。”

    斯塔克出身的家族是英国名门,经营一家军工厂,在整个欧洲也有很大名气,一眼就把造船厂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给看透了。

    “是这样。我当初在澳门雇佣了好多西方工程师,但后来都被香港的造船厂拉走,没有一个能到上海来的。

    所以,直到现在,造船厂的技术水平都提不上去,修理普通的西洋帆船都吃力,遑论蒸汽轮船了。”赵大贵也不隐瞒,坦率地说道。

    “还有这种事情。”斯塔克有些尴尬,打了个呵呵,不敢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。

    两人闲逛了一天,晚上的时候,领事巴富尔还在领事馆里举办宴会,招待斯塔克。

    巴富尔做领事之前只是个炮兵上尉,斯塔克却是位少校,家族势力远在巴富尔之上,本人在香港位高权重,有时候说话比总督德庇时还管用,此番到来又带着一定的考察性质,巴富尔可不敢得罪了这位大人物。

    斯塔克对巴富尔相当礼貌友好,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态势,之后又跟巴富尔单独相会,密谈了数个小时才结束。

    之后的几天,斯塔克自己找上海的英国商人甚至中国买办了解情况,只是偶尔跟赵大贵见面而已,并不透露自己的真是来意。

    赵大贵似乎毫无所觉,每次见面只是殷勤客气地招待。

    过了几日,上海的洋布滞销危机愈演愈烈,零售额不断下跌,从香港和广州那里传过来的消息也全是坏消息,那里的洋布滞销情况并不比这里轻一些。

    义升行的林阿钦被债主们控制住,要不是因为他资不抵债,满仓库的洋布根本卖不出钱,那些债主早就自己瓜分洋布跑路了。

    最麻烦的是,林阿钦的义升行做的是中英两国之间的物物贸易,他的债主中既有中国人也有英国人,他的身后虽然有实力不低的后台,但根本不敢出手,反而只担心自己在义升行的利益受到损失。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斯塔克无法可想,最终又找到赵大贵这边来。

    “上海的商业情况很严重,赵兄怎么看?”斯塔克问道。

    “我一个小商人,还能怎么办?上一次工厂失火,我也是损失严重,这不正重建缫丝厂吗。”赵大贵一愣,说道。

    “哦,也是啊,听说上次赵兄损失不小,还请节哀顺变。”

    “多谢斯塔克兄的关心,不过节哀顺变四个字不是用在这里的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这种事情,受教了。不过,我有个不情之请,想请赵兄出手平息这次危机,避免破产潮继续蔓延,不知赵兄意下如何?”